都市雜事集中營

百年謎題,本能寺之變

FacebookTwitterWhatsAppLineGoogle+

「人間五十年,與住在下天的人相比 ,恍如夢幻,盡享一生,又豈有不滅之人?」織田信長生前經常吟唱的這段<<敦盛>>,可說是他一身的寫照,投身爭霸幾十年,主要的競爭對手已被一一消滅,統一日本指日可待,可以開啟屬於自己的時代,冷不防被信賴的部下明智光秀反戈一擊,最後死在本能寺,統一日本的心願頓成泡影。


日本是不少香港人的「鄉下」,而京都則是「鄉下」中最多港人愛去的地方之一。京都今日的是旅遊勝地,然而她曾經是日本的政治中心,並發生過不少歷史大事,其中在1582年的「本能寺之變」,就改變了日本歷史的走向。

「本能寺之變」是日本歷史發展其一個重大轉捩點,因為影響太大,很多日本的影視劇集或遊戲,都以此為題進行改篇。今年日本NHK電視台 的大河劇<<麒麟來了>>,就是以發動本能寺之變的明智光秀為主角,而早在十幾年前的電子遊戲 <<鬼武者>>,故事背景也設定在本能寺之變。在講事件的始未前,先講下日本的戰國時代,它跟中國的戰國時代類似,也是群雄割據,為爭奪日本統治權,互相攻伐的時代,戰國時代在十三世紀中開始,直至十五世紀初,德川家康建立幕府政權而結束。同期的中國,則是明皇朝的天下。

錦繪本能寺燒討之圖  (圖片來源﹕互聯網)
錦繪本能寺燒討之圖 (圖片來源﹕互聯網)

「本能寺之變」發生在1582年,當時戰國時代已經接近尾聲,經過多年的互相攻伐,只剩下幾個強大的諸侯為爭奪最終勝利而戰。當中實力最強大的是織田信長,他以日本中部為根據地,向東西兩方發展,在本能寺之變前,日本三分之一的土地都是織田家的領地,他的實力足以同時跟當時三股仍然強大勢力 (毛利家、上杉家和北條家) 開戰,而且是佔盡上風。突如其來的本能寺之變,除了織田信長被殺外,他的指定繼承人,長子織田信忠也同時死於叛軍手上,織田家兩大首腦同時離世,織田家頓時群龍無首,家內各個有實力的將領紛紛擁兵自立,瓜分了原來織田家的地盤,織田家多年來建立的基業徹底瓦解。可以說沒有本能寺之變,織田信長是很大機會統一日本。

說了那麼久,到底本能寺之變是什麼一回事呢? 簡單講,就是織田信長為支援羽柴秀吉 (即是日後的豐臣秀吉) 軍團作戰,在京都的本能寺駐紮時,突然被信任的部下明智光秀謀反,最終戰敗身死。織田家統一日本的大業,亦隨著本能寺內的大火煙消雲散。到底明智光秀為何謀反,歷經了四百多年,直至今日仍然未有正確的答案,當中有各種不同說法,今次就選其中幾個講講。

第一個最易理解,明智光秀也想奪得天下,明智光秀貴為織田信長麾下八大軍團的其中一個軍團長,已算位極人臣,但亦表示了難以更上一層樓,除非是取代信長,把天下納入自己囊中。在戰國時代「下尅上」是很平常的事,指在下位者憑著政治或軍事手段,取代原來的當權者,「下尅上」在當時不是什麼社會禁忌,反而是有能者想出頭的方向之一,故光秀有打倒信長,取而代之法的想法絕不出奇,然而若他有心謀反的話,在整個部署,包括後續的危機管理就做得很差了,在打倒信長後,不論是擴展領土或拉攏盟友,他均做得一塌糊塗,最終眾叛親離,淪為孤軍作戰,十多日後被聲稱為信長報仇的羽柴秀吉打敗,失去爭逐天下的資格。

第二個相傳的理由是怨恨,信長為人出名挑剔又脾氣暴躁,對人說話不留情面。他好幾次嘲笑明智光秀是光頭,甚至叫侍從用扇去打光秀的光頭。當眾受此侮辱,心中懷恨絕不為奇。這股怨恨,在禠奪光秀在京都專職接待德川家康一職後達到高峰。話說德川家康是織田信長的忠實盟友,兩家結盟,聯手作戰差不多二十年,這在諸侯間背信棄義是閒事的戰國時代是很罕見。有次信長邀請家康去京都遊覽,招待這位忠實盟友兼親密戰友自然不能怠慢,信長派光秀負責膳食安排,務求以最高規格招待家康。開飯前信長去廚房望望今晚食咩先,豈知發現魚生已經發臭,大怒之下,不聽光秀的解釋,即時禠奪光秀招待一職,並將他趕離京都,叫他帶兵支援豐臣秀吉的西日本攻略作戰,並要聽秀吉調度。秀吉和光秀各自為軍團司令,大家本是平級,現在要光秀聽秀吉指揮,無疑矮化了光秀的地位,自然令他心生怨恨。

第三個理由相傳是羽柴秀吉的煽動,秀吉向光秀建議殺掉信長,然後兩兄弟平分天下,豈知原來秀吉心內另有所謀,推光秀做爛頭卒,來個精人出口,笨人出手,在他殺掉信長後,秀吉舉起為主公報仇的大旗,出兵討伐光秀,最後光秀戰敗身死,織田家原來的領土,輾轉落入秀吉手上,秀吉一躍成為最終勝利者。

戰國三英傑,左起﹕德川家康、織田信長、羽柴秀吉 (即日後的豐臣秀吉) 日本歷史上一直有個說法,織田信長搓麵粉,豐臣秀吉做餅,德川家康吃餅,這個說法的寓意是信長和秀吉奠下了日本統一的基礎,而家康在這個基礎上,成功統一日本,開創德川幕府,統治日本二百六幾年。其實如果沒有本能寺之變,最後的食餅人很可能就是織田信長了而非德川家康了。
戰國三英傑,左起﹕德川家康、織田信長、羽柴秀吉 (即日後的豐臣秀吉)
日本歷史上一直有個說法,織田信長搓麵粉,豐臣秀吉做餅,德川家康吃餅,這個說法的寓意是信長和秀吉奠下了日本統一的基礎,而家康在這個基礎上,成功統一日本,開創德川幕府,統治日本二百六幾年。其實如果沒有本能寺之變,最後的食餅人很可能就是織田信長了而非德川家康了。

 

因為光秀行事前一直保密,加上他又敗亡得快,沒有留下任何證據,故上面所有理由都沒有足夠的史料去證實,直至今日本能封之變仍未有一個確切的說法。因為它的影響巨大,令不可一世的織田家退出歷史舞台,亦令日本統一延後了三十多年,所以直到今日,仍然有不少人樂於好發掘和研究它發生的真正理由。

「人間五十年,與住在下天的人相比 (相傳住在下天的人有五千歲命),恍如夢幻,盡享一生,又豈有不滅之人?」 織田信長很喜歡這段名為<<敦盛>>的幸若舞 (日本傳統戲劇,被認為是能劇和歌舞伎的始祖) 演目。這段演目可說是他一生的寫照﹕投身爭霸幾十年,主要的競爭對手已被一一消滅,統一日本指日可待,可以開啟屬於自己的時代,冷不防被信賴的部下明智光秀反戈一擊,最後死在本能寺,統一日本的心願頓成泡影。以前總為信長的下場感到惋惜,隨著閱歷增多,惋惜之外,還多了一種對人生無常的感慨﹕「係你就係你嘅」,千算萬算不如天一算,人生得得失失確實算不了那麼多,先做好可以做的,至於結局如何,就再算吧,織田信長雖未能統一日本,但也總算在歷史長河中留下濃重的一筆,而這一筆將長留人間,換個角度看,這也算是另一種千秋大業吧。

今日的本能寺,同時是紀念織田信長的廟宇。
今日的本能寺,同時是紀念織田信長的廟宇。